云龙山实施“近自然”生态修复模式

日期:2024-07-02     来源:

徐州日报


近年来,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实施“近自然”生态修复模式,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积极构建和谐完美的森林生态系统网络,努力提升森林生态体系整体水平和整体功能,促进生态链的完善和自我循环,让森林景观更有品质、生态环境更加优良。


改变单一树种 提升景观效果


10月22日上午8时,记者从云龙山东北门上山,行走在平坦整洁的山路上,两侧的树木茂密挺拔,仿佛置身天然“氧吧”,耳边不时传来的婉转鸟鸣,更让人心旷神怡。树木目前正处于养护期,工人们正忙着为新栽种的美国红枫修剪树枝、清理枯枝。


“侧柏虽然是常绿树种,但是色彩单一。而且侧柏树叶油性较大,刚摘下来的鲜树叶,用火柴一点就着了,安全隐患也比较大。”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森林资源股股长宋庆武告诉记者,云龙山过去以种植侧柏林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易暴发病虫害,且观赏价值有限。为此,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实地调研、邀请林业专家勘测、技术推演等方式,选取部分抗逆性强、蓄水能力好的乡土树种及开花景观效果好的变色树种进行种植,增加林下灌木、地被的面积。


“比起之前,山上现在添了三角枫、朴树、乌桕等多种树木。正在修剪的美国红枫,是一种大型乔木,秋天叶子会变成红色,非常具有观赏性,长成后,这里还可以打造观赏红枫的景点。”宋庆武介绍,丰富彩色树种、植被灌木可以提升山林景观效果和安全稳定性。近三年来,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在云龙山、泰山、凤凰山栽植各种乔木3万余株,修复范围内,乔灌木种植面积占绿地面积的70%左右,乔、灌、草比例达到I级标准。


推进抚育间伐 统筹生态修复


在树木发育过程中,管理人员加强监测和保护,根据林分的生长现状、疏密均匀规律等,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伐除部分树木,合理调整树种组成、林分密度、通风透光,改善林分环境和卫生条件。今年年初,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清理山林干枯枝面积800余亩,清理枝条全部粉碎还林,改变其生存环境,快速提高侧柏林的生物量。


经过一系列抚育间伐建设,大大改善了林内通风和光照卫生状况,抚育剩余物形成的腐殖层既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又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林分质量,有效提升了林内雨水吸纳和蓄滞能力,实现山林的海绵效应。目前,经过间伐区域的侧柏长势良好,同时实生苗木得到了较好的生长空间,东坡广场西面山林里近50亩的实生朴树已经成林。


帮助鸟类“安家” 加强灾害防控


在山林深处,树上人工安置的鸟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据了解,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共安置了60个这样的鸟窝,以帮助鸟类筑巢,“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将鸟类留在云龙山上,它们是病虫的天敌,可以帮助我们开展深林生物防治工作。”


宋庆武告诉记者,景区正逐步实现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从被动的救灾型防治向预防为主转变,定期释放啮小蜂,开展生物防治,将病虫虫卵及时扼杀;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从一般防治为主向以工程治理和项目管理为主转变,人工安置鸟窝,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有效捕捉白蛾等虫害。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近几年,云龙山生物防治工作逐渐向综合性转移,建立以预警、控灾和检疫系统为主的森林有害生物预警控灾体系,基本扭转森林有害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被动局面。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大对测报、检疫、防治等森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综合运用生物、生态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森林有害生物与天敌之间的基本平衡和森林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2022年以来,云龙山没有发现一例美国白蛾,相较往年卷叶蛾的发生也得到了极大的控制。


维育生态空间 建设“徐派园林”


“周末和家里人来爬爬山,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可以缓解一周的疲劳。”市民周先生一进山,就收到了一份《鸟类保护宣传手册》,“云龙山可以说是徐州的一张‘名片’,我们会自觉爱护这里的草木,不去捕捉鸟类,也希望在大家的共同维护和建设下,这里能越来越漂亮。”


绿化山林,美化山林。近年来,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多次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活动,推进生态修复,同时建立山林志愿者队伍,加大对山林生态保护、动物保护的宣传。落实林长制,联合执法部门查处取土毁绿、捕杀动物、违章搭建、损坏设施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


“中心联合南林大、矿大生态研究所开展生物多样性培育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在对山林、水资源、鸟类等进行现状调查和科学推演的基础上,为后续生态项目实施明确了方向。”宋庆武告诉记者,接下来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将继续实施“近自然”生态修复模式,推进抚育间伐开展,提高森林灾害防控和资源保护能力,维育好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空间,保护山林昆虫群落,持续提升景区的林业碳汇能力和山林色彩观赏性,彰显“徐派园林”的特色魅力。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